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专题调研 » 正文

重点突破 创新提升 加快构建无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时间:2015-11-03 [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民进无锡市委

 

  2013年8 月,无锡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名单,创建示范区是我市未来几年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工作。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对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有关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探索解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人民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具备的特殊内涵、面临阶段性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未来具有东部发达地区特点的示范性创新指向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我市着力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了城乡同步发展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全覆盖,还探索了社会化试点、服务外包模式等颇有亮点的举措。但我市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仍然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和困难,需尽快解决。

    一、存在问题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未能看到公共文化服务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积极而巨大的作用。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没有足够重视,意识没有真正转变,没有从老百姓对公共文化的实际需求出发去研究制定政策。如今,教师绩效可以保证,医药零差价可以保证,而和公共文化沾边,财政投入和经费保障就可有可无。

  过去的发展事实证明,只要市委、市政府重视,公共文化就会得到跨越式发展。比如“十一五”期间,被普遍认为是无锡从文化觉醒到文化自觉、逐步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五年。全市文化事业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建成无锡博物院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等25座博物馆,薛福成故居等31座名人故居和纪念馆,“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日趋完善,基本形成15分钟文化生活圈,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

  因此,坚持政府主导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前提。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是分层次、多元化的,高层次的文化享受可以由市场来满足,而涉及全民的最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必须由政府来保障。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没有形成合力。正因为缺乏足够的重视,目前的示范区创建也有一个缺乏合力的问题。就是说,示范区的创建,是一个板块的创建,而不是条线的创建,不能只有一个文化部门孤军作战,横向的支持力度不够,几乎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

  这其中还有一个管办分离的问题。但不管在何种体制下,一定要抓住市级的三个馆,要发挥三馆的龙头作用建立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联合服务机制,而事实上市级公共文化部门的龙头作用和引领水平十分有限。

  3.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严重缺位。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不仅需要文化知识,更需要专业素养。而现实突出的问题就是,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编制被大量挤占,95%没有编制,造成在岗的没有专业技能,而真正有专业特长的人才进不了编,久而久之陷入恶性循环,人才大量流失,直接影响到基层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平。2014年,江苏省群众文化干部技能大赛要无锡报两个参赛名额,一个摄影,一个美术书法,居然在全市范围内都找不出合适的参赛选手,可见专业人才的缺位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二、对策建议

  1.把公共文化纳入与实绩挂钩的考核体系。目前,公共文化建设的相对薄弱,与没有真正纳入考评体系有密切关系。公共文化服务全方位的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各级对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认识高低不一,公共文化事业投入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无法形成高效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重要途径。公共文化服务必须让所有公民,尤其是农村群众、社会弱势群体从中受益。所以,一定要把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纳入严格的有力度的与实绩挂钩的考核体系,建立起政府、文化和财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和职工称职情况的主要标准,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真正转变政府和领导的履职观念,在政府层面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统筹协调,推动和完善公共文化建设,确保老百姓的公共文化权益。

  2.加大和保障投入经费,与无锡经济发展水平对等。成功入列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苏州,明确“各级财政要确保创建资金的安排,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人均财政文化支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整个创建周期内,全市各级财政公共文化服务投入达42.75亿元(不含重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规范、严密、系统的制度体系,为苏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期、稳定、高效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相比之下,我市创建周期内的各级财政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约为6.9亿,还包括实现不了的部分,政府投入呈现严重不足。

  “十一五”期间,无锡市委、市政府将“市(县)区级按辖区人口每人每年2元,所辖乡镇、街道按辖区人口每人每年3元,计提群众文化活动基本经费,用于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列入对各市(县)、区考核体系。2011年起,该经费指标提高至不低于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并不包含群众文化设施的运行管理、人员支出和大型活动支出等经费。以新区为例,本级财政每年投入公共文化超过1000万,远远超出了10元的标准,体现了无锡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水平。新区还制定了各级重点项目的补贴资助政策,比如说全年免费开放,实现省级、市级、区级三级配套,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

  确保经费到位就能确保人员到位,确保人员到位就能确保内容到位,公共文化服务的困局也就得以迎刃而解。新区的做法值得借鉴。

  3.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完善人才保障机制,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水平。要实施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持证上岗和聘任制度,完善文化人才培养、引进、流动和激励机制;加强基层文化干部业务培训,培育和壮大群众业余文艺队伍;实行专业艺术人才下基层辅导制度,加强对各地特色文化的动态管理,充分发挥特色文化团队、文化开放户、民间艺人的积极作用,鼓励和支持民间艺术团体、民间艺人从事基层文化艺术服务;招募社会志愿者、学校老师,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全市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都要吸引文化志愿者加入,盘活公共文化的社会力量和人才资源。

  4.公共文化产品既要多元化,又要接地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责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提供文化企业和社会机构不能或不愿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二是组织民营文化企业、社会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并明确其责任;三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和供给进行有效监管。因此各级政府应确保所辖区域内公共文化设施的日常运行经费,要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文化活动供给模式,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纳文化企业、社会资本参与的投融资平台,形成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产品既要多元化,又要接地气。改进和丰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采取委托生产、项目招标等形式购买项目,引入专业化服务管理机构,创新文化服务供给主体。深化推广公益性文化单位和服务项目的服务外包模式,可以借鉴我市新区图书馆运行管理服务外包模式,对文化馆、文化站整体运行和管理等不同层面进行扩大试点,探索服务外包背景下公共文化单位如何通过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特别是在规范招标程序、服务标准、绩效评价等方面保持政府全程介入,确保服务的公益性和服务内容不断完善,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服务多元化。只有真正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更新现代服务理念,优化服务产品构成,才能在不同时段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保证“上班族、青少年学生、退休老人、农民工”等四大市民群体都有机会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责编:民进无锡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