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转型背景下大力发展无锡职业教育的建议
时间:2016-07-29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我市的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凭借资源整合、内涵发展、政府投入,我市的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
但我市职业教育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凸显出一些短板和不足,特别是在无锡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之下,如何在职业教育中注入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的核心要素,正在成为我市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课题。刚刚闭幕的无锡市委十二届十次全委会上,无锡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重振产业经济,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成为无锡新的发展目标。
一、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缺乏与产业转型对应的吸引力
受传统思想和单位用人导向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职业教育往往被作为教育的层次而不是教育的类型受到不公正对待,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是中高考的失败者,被认为是低人一等。受此观念的影响,学生对自己的定位普遍不高,得过且过,学习创新意识不强,就业创业理想缺乏。在用人方面,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报考要求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政府公务员,不能报考需要“教师资格证书”的中小学教师,甚至有的单位和企业在招聘招工时也特别注明“不包括高职生”之类的敏感字眼。这样,因为少了那一纸全日制普通本科学历,大量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被拒之门外,客观上剥夺了他们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由于职业教育专业学习上升通道不够畅通,限制了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以致于学生不愿读、家长不愿送。在毕业后的待遇方面,大多数职业学校毕业生就职的企业目前不仅在职时的待遇没有事业单位好,退休后因为目前的退休金“双轨制”,拿到的养老金也远远低于普通教育毕业生就职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凡此种种,都严重削弱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职业教育没有受到与产业转型背景对应的尊重,社会上远未形成尊技重能、技行天下的良好风尚。
2.职业教育投入和对接与产业转型脱节
虽然近年来我市投入了大量财力,促进全市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和质量水平普遍得到改善提高,但是对照产业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需要,我市职业教育投入仍显不足。比如我市没有一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拨款标准仍执行省定最低标准,低于苏州等周边城市;市属高职院的生均财政拨款也比省属高职院低2000-3000元;国家规定生均用地面积10人一亩地,多数职业学校都远没达到。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产业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基本模式,但由于缺乏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和领导协调机制,我市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多数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合作,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和机制制约,政府政策层面缺乏有力支持,存在着学校和企业“一头热、一头冷”的问题。比如对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义务、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对有关用工薪酬及劳动保险等问题缺乏明确规定,导致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仅有的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全面,也尚未通过地方人大立法上升为地方法规,权威性不够。校企合作的不密切造成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难与企业升级转型所需人才的供给难。职业院校囿于管理体制束缚,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实习实训、培养目标上,不能直接与地方企业、产业形成对接,毕业生的技术技能和专业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企业所需人才得不到有效供给,而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则因不接“地气”,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课堂的教育经验也让他们很难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造成就业困难。
3.职业教育现状与未来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职业教育仍然缺乏社会的认同,也与无锡未来产业转型的发展不相适应。在专业设置上,由于学校性质和隶属关系不同,以及缺乏有力的统筹,各职业院校各自为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专业雷同、同质竞争的现象,如多所学校都有计算机、财会等专业,这势必会加剧就业的压力。一些学校的专业建设定位不准、培养目标宽泛,还不能有效匹配区域产业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大力度,学生的创新能力、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等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的地域分布不均,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比如经济强市江阴的职业教育水平在全市范围就相对最弱。而民办职业学校则普遍办学基础薄弱,有些更面临难以维继的生存困难。行业、企业自办的一些技工学校这些年则消失殆尽。职业教育的特色化、品牌化需要进一步提升。同时产业发展具有阶段性,当前的热门行业未必以后也是热门,需要研究作出预判。
二、对策建议
1.提升产业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
产业转型的背景下,尤其要着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加强舆论引导,通过电视、报纸、微信、微博等各种手段,广泛宣传各种办学有特色的职业院校、创业成功或就业发展较好的学生典型和企业家捐助职业教育的先进事迹,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大力宣扬我市为高级技能人才提供的工作和生活上的各项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走进职业院校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职业教育。通过各种方式体现对技能人才的尊重和重视,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当前产业发展和技术革新很快,职业院校的实训设备需要不断更新,相应的师资力量要不断培训,财政部门要依据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财政的可承受能力以及周边同类城市的投入标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强力持续的财力保障。同时要通过政策积极引导、鼓励民营资本投资职业教育,鼓励企业、行业和个人通过捐赠实训设施设备、设立奖学金、冠名班等各种形式向职业院校提供各种支持。
2.出台地方法规,强力推进现代学徒制
大凡经济大国必是制造业强国。德国推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在企业和职业院校交替进行,其中70%的时间在企业,让学生掌握职业能力,而不是简单提供岗位培训;英国、澳大利亚政府牵头全国范围内推行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校企深度合作、共育职教英才的先进经验。宁波市已经制定了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地方法规,青鸟、枣庄等市也有校企合作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我市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建议可学习借鉴兄弟城市,尽快出台具体的校企合作地方法规,明确职业院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政府在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职责、校企合作专项资金的设立以及学生实习意外伤害的预防和处理机制等,并制定相关扶持奖励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和学校的积极性。
3.让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退休后享受事业单位待遇
如何让优秀的人才愿意进入企业,成为产业转型背景下无锡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建议政府一可以拔出专项资金,为各级各类脱颖而出的技能状元、技能名星、绝活工匠等特设政府特殊津贴,让他们在职时可以因一技之长享优厚待遇;二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让有专业技能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在退休后的待遇靠同等级别或职称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让他们在退休后仍能因其技能而余荫不断。政府要制定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来到无锡,进入企业,既是体现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福利,也是为未来社会保障真正实现并轨的过渡办法之一。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责编:民进无锡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