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 正文

关于大运河无锡“世遗”段点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建议

时间:2015-02-05 [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民进无锡市委

 

    2004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已启动了大运河“申遗”的前期调研,中共无锡市委领导在赴民进无锡市委调研时,双方即以大运河无锡段(古运河)积极参与“申遗”为题,进行了交流互动。接着,无锡民进会员在2004年9月12日的《无锡日报》上以“读者建议”形式撰文呼吁:“无锡是大运河的遗产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对无锡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发展,发挥过无与伦比的作用。大运河是无锡永恒的话题,运河歌应该一直唱下去。”并认为:大运河无锡段“是无锡能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城市,以及把旅游业作为无锡支柱产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又可“通过‘生态修复’发挥其在我市建设‘生态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更因为“大运河无锡段是包含独特文化资源、点线结合的文化遗产廊道,作为无锡古城具有完整性的‘记忆’和‘年轮’,完全应该把它作为脉络清晰的总体框架,带动我市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

    得益于全市上下对大运河无锡段“申遗”工作的共同关注和高度重视,得益于有识之士特别是古运河研究会对此持续有效地献计献策,在1980年代即开始的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于21世纪初期先后实施的环城古运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都自觉地把保护大运河无锡城区段历史航道及水上设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独特性放到了突出位置,取得了卓著的成果。

    2013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专家对中国大运河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及保护和管理进行了严格的考核、审查和评估,他们对大运河无锡段的评价主要有两条:一是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典型的运河聚落,可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二是环城运河和城市相生相伴的典型关系,即“环城运河龟背城”。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传出喜讯:“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全程1011千米,包括京杭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在大运河沿线8个省、直辖市的31个遗产区中,涉及27段河道与58个遗产点,无锡榜上有名。大运河无锡段开挖于春秋时期,是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工程浩大,技术复杂,是我国古代先进水利工程的杰出范例,环城水道龟背城是大运河沿线独特的城市景观,大运河与无锡城相生相伴,是无锡人民的母亲河。这既是对前一阶段前后历时数十年的综合整治和保护性修复工程的最好总结和最高褒奖,又让我们在世界级的历史高度,对其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出全新的要求:

    一、申遗成功是保护工作的新起点

    毋庸讳言,申遗成功对于提升遗产地的国际知名度、文化软实力,提高遗产地及周边地区的地块价值、商业价值、旅游价值等等,都是极大利好。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如果把申遗成功带来的利好放大到不恰当的程度,又会使“利”转化为“弊”,对遗产地保护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和损失。有鉴于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遗产地的保护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和规定,每年世界各地也都有因违反《公约》规定而受到“黄牌”警告甚至被取消遗产资格的案例发生。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结合无锡的现状看,我市世遗段点的保护,应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对河道段包括水工设施以及遗产点本身的保护,要把保持其完整性、真实性、特殊性放到特别重要的位置,这是保护的根本所在;二是对缓冲区要强调风貌保护,让江南水乡风貌与现代化都市风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三是对水体要作“活态”保护,既要确保防汛排涝、控污治污,又要疏堵畅流、雨水入河,清水活水,船行自如,以达水清则人来,人来则有情,景情相生,人水和谐的境界。

    二、让“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引领我市“古运河风光带”建设进入更高层次

    2003年,我市全力推进的“一城一岛一带”建设中的“一带”,即为古运河风光带。它北起高(皋)桥,经黄埠墩后即与“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重合,全长18公里。也就是说,古运河风光带中有78%左右的河道段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而自黄埠墩北行至高桥的河道段,同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含金量。

    例如:高桥本身就是大运河的一个重要文化节点,有“独一份”的故事可讲:元至正年间(1341-1368)由大画家倪瓒的老师王仁辅(字文友)编纂的《无锡志》,是无锡现存最早的方志。在第一卷邑里的“乡坊一之八·津梁”中即有“高桥,跨五泻河”的记载。在明弘治七年(1494年)刻印的《重修无锡县志》中,对高桥有更详细的记载:“高桥 ,跨五泻河口,元至元十二年(1276年)毁于兵,延祐三年(1315年)里人吴春山改建石梁,极雄壮。国朝正统九年(1444年)巡抚侍郎周忱、知县项仳重建,弘治二年(1489年)又重建。”高桥又称皋桥,相传与东汉时吴地名人皋伯通有关:当时,文学家梁鸿偕妻孟光避居吴地,依皋伯通,居廊下小屋内,为人佣工舂米。每归,孟光为具食,举案齐眉,以示敬爱。皋伯通问明情由,十分感动,善待梁孟夫妇。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的“皋桥之战”,亦载入近代地方史册。当然,今天所见皋桥已是现代桥梁。桥所跨“五泻河口”在历史上同样十分有名。它原是古芙蓉湖的一个水口,今为锡澄运河与大运河交汇处。元《无锡志》载:“芙蓉湖……自(惠)山下百余里,极目荷花不断,以为江南烟水之胜。于是皮日休买舟,与陆龟梦及毗陵居士魏不琢共为烟水之乐,时乘短舫,载一甔酒,由五泻泾入震泽,穿松陵,抵杭越,号其舟曰五泻舟。”早在1100多年前的唐代晚期,这里是文人“水上游”的起点,也可视作为无锡旅游的起点;今天作为无锡古运河风光带的起点,毫不逊色,生逢其时。

    如果从旅游着眼,具有“世界级”人文景观,又与现代生态文明和谐共生的古运河风光带,已具备打破行政壁垒,整体打造成国内最高级别的5A级旅游景区的基本条件。

    三、发挥清名桥、黄埠墩、西水墩三大节点的辐射效应,使之成为我市打造“现代化国际滨水花园城市”总体架构的地理标志和文化制高点

    清名桥南侧是大运河与吴地第一条运河“伯渎”的分水口,周边有国保“大窑路窑群遗址”,省保“祝大椿故居”,河口横跨“伯渎桥”(石拱桥),景观基础较好;但过南兴隆桥之后的“招商城”沿河,其景观如与南禅寺商业街区沿河的市井氛围相比,在河道与商业的过渡与结合上,显得比较欠缺,就像一篇文章没有做到淋漓尽致。如能在现有基础上作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则经此可达江南人文初祖泰伯的建都之地古梅里(今梅村)和荡口古镇,可开拓追思祖先的、怀念“乡愁”的寻根之旅。

    黄埠墩是大运河之新老运河及其重要支流“惠山浜”的分水墩。当年,宋代大诗人苏轼和他的学生秦观及诗僧参寥,明代“江南才子”文徵明、“海青天”海瑞,清代康熙、乾隆等一代风流人物,都是坐船经惠山浜到达“江南第一山”惠山的,并留下大量至今仍脍炙人口的诗画作品;但今天惠山浜河口的惠山浜桥和内侧的水闸,却成为大运河与惠山浜之间的“卡口”。故极有必要疏堵畅流,恢复历史风貌,开辟以名山名镇名人(包括祠堂)为最大特色的人文之旅。

    而西水墩是大运河与梁溪河的转水墩,其周边有“薛福成故居建筑群”和“茂新面粉厂旧址”双国保以及省保“振新纱厂旧址”,对此可以通过“地轴”转动,水陆互动,使西水墩真正成为轴心,发挥其具有深刻内涵的核心价值。国画布局讲究“疏能跑马,密不藏针”。此处可体验一个“密”字,有了密就有热,风生水起,人气必旺。

    大运河(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新运河(今大运河无锡城区主航道)——梁溪河——蠡湖——太湖,是无锡最重要的水脉兼文脉。今天,我们完全应该也可以以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为契机,把“水”作为连接太湖新城、马山旅游度假岛与古运河风光带这“一城一岛一带”的枢纽,成为无锡——现代化国际滨水花园城市最为出彩的一笔。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责编:民进无锡市委